文/蘇盈如
書名: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 作者: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策劃,林木材/著 出版:遠流 2012 / 10
當金馬執委聞天祥從台灣電影切入讚揚紀錄片能量,工會蔡崇隆回頭憂慮紀錄者對土地的關切是否還在,以及經驗傳承的消逝。兩方山頭各自切入,帶出作者林木材「找回台灣紀錄片在電影史中應有位置」的野心。作者費心描繪對於六年級中堅導演來說,「紀錄」在生命歷程中的意義。當中導演的初出作品、對創作具影響力的人物單位,絕對是重要細節史料。然而,作者對於紀錄片導演的定位,似乎由書背引用短行便可概括。書寫紀錄片,卻不藉由影評角度,泛寫各紀錄片的代表價值、產業分析與市場反應,讓電影圈內外開始產生觀看、評判與討論紀錄片的能力視角。點出「導演」的創作掙扎,卻不見製作團隊與歷史外庶民投入的身影。而所謂群像,僅見全景、南藝、陳映真,越核心或要素身兼越多的人,容易被選入書寫。對於紀錄片的熱情同時存在於受訪者與作者身上,令人心驚的是,作者彷彿全知觀點在背後串起邏輯通暢的微型人物傳記,與充滿斷裂的現實生活之間,使讀者對脈絡充滿疑慮,難以分辨到底何者是受訪者、何者是作者觀點。或許台灣紀錄片太浩瀚,仍可鼓勵從這本景框內,「他」的歷史(HIStory),開始認識。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