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POTS]: 夏耘,踏上一段「慢革命」的奧德賽旅程

[POTS]
破週報 POTS Weekly ..The Voice of Generation Next..
夏耘,踏上一段「慢革命」的奧德賽旅程
Aug 2nd 2012, 11:54

文/陳瑩恩(2011夏耘農村草根調查文集 執行編輯)  

書名:巡田水,誌農鄉─2011夏耘農村草根調查文集 作者: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台灣農村陣線 出版: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台灣農村陣線 2012/07

「在荒廢的的土上,我們覺醒」; 把腳弄濕,走向厚實的那條路 ──本書謹獻給台灣的農村與農民,以及所有邁開步伐的農村行動者

「慢革命」的啟程

我認為這是一場台灣社會的「慢革命」。「命」,我指的是意識形態(ideology),而「革」,將時間縱軸拉的長遠來看,是一個深層的、由下而上的徹底攪動或顛覆。因為這樣的改變,是根基於社會基質、涵納著「人」而非僅僅制度性的變革,且坐落在地方政治及全球化的歷史時空,處理的不只是台灣本身的問題,也是「新自由主義」及「全球化自由貿易」等多層次的結構性議題,所以緩慢。攪動或顛覆什麼?自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台,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台灣,「農」佔據著推演台灣歷史之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卻在主流歷史視野中,被迫蜷曲在最邊疆、最微不足道的角落,「農」似乎僅侷限於「農業」、被拿來轉換利潤的手段。溪州組的訪調文寫到,「日本人為了實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將台灣當成原料採收地,徵收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來種植甘蔗,並將精製後的蔗糖大量運往日本,成為日本戰前工業發達的基礎。」;而竹東二重埔經驗 及竹北璞玉的書寫,則是另個篇章,卻同樣是綿綿歷史大河的一系支流:政府及財團,顢頇大腳踩在農人農村農業的血肉之軀之上,徵收(或「依法行政」的掠奪?)一畦畦沃土良田。竹北的徵收故事,最早從1986年「新竹縣治一期」區段徵收計畫說起,那個不算是太久的「從前」,再來是高鐵設站、再來是台灣知識旗艦園區(原「璞玉計畫」),竹北農村的光景逐漸黯淡,即使稻作每幾冬(台語,「每一年」之意)仍由綠油油長成垂著穗的金黃,然而,也持續上演著產業、空間及文化的人去樓空。

閱讀全文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