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盈如
2012邁入九月、年底就要靠近,正以為開始可以鬆口氣,沒想到一連串的影展活動朝你逼近。拷貝放映公司拉警報,影迷也忙得團團轉。在政府預算裡面,各大影展及城市電影節年復一年趨近常態,它的必要性已經不再由策展主題的前瞻與否來決定。影展越做越大,電影卻越拍越小。工讀志工越來越多,換算後正職人員的時薪卻越來越少。代表台灣的知名導演聲音越來越響亮,基層工作人員的環境卻日益稀薄。電影補助的不是議題或表現的深廣而是城市的樣貌。沒有發行公司的電影進不了戲院,新銳電影工作者的舞台剩下打工接案拍片反覆入圍各項影展,時間預算壓縮以後,微薄的不只是放映場次,還有放映費用。套句王老先生的話:你說奇怪不奇怪。
在意識被淹沒以前,難道我們不能夠挑自己喜歡的影片,在腦海裡不顧預算、沒有手冊、宣傳、抽掉贈品、踢走代言、在星光大道上放個響屁,一個人安靜地琢磨,應該被看見的電影,以及希望敘述的故事?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