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盈如
「一兩年之前,我在過完53歲生日之後,決定重讀一部分自己心愛的老書,再一次地,我感到十分震驚,因為書中呈現的那些豐富而繁雜的過去世界,似乎折射出我正生活於其中的當下世界另人沮喪的混亂。」——《閱讀日誌》
翻開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的作品,幾乎可以看見每一個書呆子的身影。在《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A History of Reading)裡他談到閱讀的私密性,逃離陌生世界後的獨處空間。記者驚訝在每一本書裡似曾相識的百科全書雛形,只是他的文字不提供名詞解釋,僅重複提煉跨越時空、宗教、學說的文獻史料。對文本材料著墨重視,引用本身似乎已經能夠帶給作者極大的享受。層層疊疊的編織或許揭露曼古埃爾私人圖書館4萬多冊的藏書樣貌,「唯有二歲的孫女有權利使用我的每一本藏書」,他說。在曼古埃爾由個人讀者所組織、建立的私人圖書館分類範疇中,他表示在死後所有藏書希望捐贈給即將成立的大學圖書館,作為往後能依此持續增加的核心藏書。在接下來的訪談中,對於人類智慧的推崇背後,他提出了更多現實批判。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